甘肃工程咨询集体股份有限公司LOGO

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省委省政府印发《甘肃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日期: 2022年08月11日|来源: 甘肃省人民政府网| 字号:【 |打印

近期,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甘肃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主要内容如下: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通知》精神,依据《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交通强国甘肃方案〉的通知》,加快构建全省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特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21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不懈努力,我省交通运输发展在“基本适应”的基础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形成,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作用逐步突显,有力支撑了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生产力布局优化,有效促进了国际—省际—省内经济社会交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20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46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425公里,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0%和80%;公路总里程达到15.6万公里,其中,高速及一级公路突破6000公里,实现所有市(州)政府驻地和67个县(市、区)高速公路贯通,所有县(市、区)政府驻地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全部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民航机场达到9个,通用机场开通1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911公里,等级航道占比达到50%。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效明显,城市交通网发展迅速。

与此同时,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综合交通网络布局有待完善,结构仍需优化,对外通道亟需补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仍然滞后,互联互通水平亟待提高;综合交通统筹发展有待加强,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仍然欠缺;交通与相关产业发展尚需融合,全产业链支撑能力有待提升。

(二)形势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交通运输行业进入完善设施网络、精准补齐短板的关键期,促进一体融合、提升服务质效的机遇期,深化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从省内看,我省已开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夯基础、育产业、扩增量。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持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显现区域增长极带动作用。

新的形势对我省加快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快优化结构、完善布局,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统筹融合及城乡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切实保障互联互通和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和综合交通枢纽;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着力点,深入推进交通运输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发挥交通运输扩大循环规模、提高循环效率、增强循环动能、降低循环成本、保障循环安全的重要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运输需求

旅客出行需求稳步增长,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方式不断丰富。预计2021至2035年,全省旅客出行量(含小汽车出行量)稳步提升。高铁、民航、小汽车出行占比不断提高,休闲旅游出行需求极速增长;兰州、敦煌、酒泉、甘南、天水等地区出行需求更加旺盛;兰西、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出行需求显著增加;交通运输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货物运输需求稳中有升,高价值、小批量、时效强、过境性的需求快速攀升。预计2021至2035年,全省货运量呈逐年增长趋势。货物运输保持长期增长态势,货运格局将进一步向省外及国外拓展延伸。在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中,产业转移步伐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小批量、轻重量、高附加值运输需求快速增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优化网络系统功能,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努力把甘肃交通打造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实施的枢纽通道新高地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输服务新高地,为交通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提供坚强支撑。

(二)基本原则

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充分发挥交通的“开路先锋”作用,有效支撑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切实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交通运输服务。

统筹融合、协调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谋划,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促进线网与枢纽系统的衔接配套,提升运输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生态友好、节约集约。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动交通运输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协同发展,稳步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通道等资源共享共用,推动陆地、空域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交通与自然和谐发展。

创新智慧、高效安全。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注重科技赋能,促进交通运输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路网能力提升、运行效率改善、资源集约利用的促进作用,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提升交通运输智慧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安全风险防范化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综合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形成“123”出行交通圈和快货物流圈,旅客出行全链条便捷程度显著提高,运输结构更加优化,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铁路网覆盖全面拓展,基本实现市级行政中心45分钟上高速铁路、县级行政中心60分钟上铁路;国省干线公路畅达城镇,实现县级行政中心15分钟上国道、30分钟上高速公路;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市级行政中心60分钟到机场;水运、邮政等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综合交通网络衔接转换更加顺畅,交通基础设施无障碍化率大幅提升。综合运输通道资源利用的集约化、综合化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全要素、全过程、全周期绿色化、数字化。交通网络韧性和应对各类重大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设施安全隐患防治能力大幅提升。交通运输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专栏1:“123”出行交通圈和快货物流圈

交通出行方面,兰州都市圈1小时通勤(达)网络进一步完善,酒嘉、天水都市区和平庆联合都市区内市级行政中心与主要县级行政中心实现1小时通达;兰西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主要毗邻城市间实现2小时通达;兰州主城区至省内其他市(州)和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

快货物流方面,基本实现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交通运输供需有效平衡、服务优质均等、安全有力保障。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出行安全便捷舒适,物流高效经济可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当好先行。

三、优化综合立体交通布局

(一)构建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

我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连接所有乡镇及以上行政区、边境口岸和重要产业基地、主要景区、国防设施等。要以统筹融合为导向,着力补短板、重衔接、优网络、提效能,注重存量资源优化利用和优质增量供给,完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快递等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以铁路为主干、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

到2035年,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48万公里左右(不含空中航路、邮路里程)。其中,铁路0.9万公里左右,公路3.8万公里左右,内河航道0.1万公里左右。内河港口4个,民用(含军民合用)运输机场14个,通用机场50个左右。

专栏2: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

1.铁路。由省域内的高速铁路、普速铁路构成,合计约90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约3600公里。

2.公路。由省域内的国道、省道构成,合计约38万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约5500公里,省级高速公路约5500公里,普通国道约10800公里,普通省道约16600公里。此外,为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强化路网衔接,远期布局约2000公里的省级高速公路展望线。

3.水运。由省域内的内河航道与港口构成。形成以黄河、白龙江、洮河航道为主的内河航道布局,总规模约911公里,其中地区性重要航道约651公里,一般航道约260公里。加快建设兰州港、白银港、临夏港和陇南港。

4.民航。由省域内的民用运输机场和通用机场构成。规划布局“1枢(兰州)、4干(敦煌、嘉峪关、庆阳、天水)、9支(金昌、张掖、陇南、夏河、榆中夏官营、武威、定西、临夏、平凉)”14个民用或军民合用运输机场。规划布局50个左右通用机场。

5.邮政快递。由省域内的邮政快递枢纽节点构成。形成“1条轴线(丝绸之路陆桥主轴)、1个枢纽(兰州)、4个邮政快递物流圈(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庆阳—平凉—天水—陇南,甘南)”的邮政快递网络布局。

(二)建设高效率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由综合立体交通网中最为关键的线网构成,是我省对内对外交通运输的主动脉,是各种运输方式资源配置效率最高、运输强度最大的骨干网络,是支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主轴线。

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加快推进《甘肃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的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协调优化布局,强化统筹衔接,构建形成全省“三廊六通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全方位提高我省综合立体交通协同发展、内畅外联和衔接转换水平。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实体线网里程2.6万公里左右,其中,铁路0.8万公里左右,公路1.8万公里左右。

加快构建三条交通主廊道。落实细化《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大陆桥”“西部陆海”和“京藏”三条交通走廊布局,打造我省“丝绸之路”“西部陆海”和“宁甘青”(银川—兰州—西宁)三条交通主廊道,强化兰州都市圈中心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地区和北部湾、关中平原、兰西、宁夏沿黄、呼包鄂榆等城市群的交通联系。

加快构建六条交通主通道。落实细化《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福银通道”和“沿边通道”布局,服务我省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兰州—平凉—庆阳—延安、银川—庆阳/平凉—西安、延安—庆阳—平凉—天水—陇南—九寨沟—成都、乌力吉—武金张经济圈—西宁、策克口岸—酒嘉、马鬃山—敦煌—格尔木6条交通主通道,在巩固西向的同时,强化南向、东向联通,拓展交通主廊道的辐射功能,强化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兰西、关中平原、长江中游、山东半岛、山西中部等城市群的交通联系。

专栏3: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布局

三条交通主廊道

1.“丝绸之路”交通主廊道:是国家“大陆桥走廊”在甘肃境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甘肃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与地区经贸往来及重要战略能源资源运输的重要廊道。包括2条路径:

路径1:长三角城市群—西安—兰州—乌鲁木齐方向。向东经关中平原城市群连接长三角城市群及沿海港口;向西连接乌鲁木齐,经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等沿边口岸,延伸至欧亚大陆腹地。省内连接天水、定西、兰州、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城市。主要由G30连霍高速、G312线、G310线和陇海铁路、兰新铁路、宝兰高铁、兰新高铁、兰张三四线等路线组成。

路径2:京津冀城市群—太原—定边—中卫—武金张经济圈—酒嘉—若羌方向。向东经宁夏沿黄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连接京津冀城市群及沿海港口;向西连接若羌、喀什,经伊尔克什坦、吐尔尕特等沿边口岸,延伸至瓜达尔港,联通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家,服务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省内连接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城市。主要由G2012定武高速、G30连霍高速、阿克塞至拉配泉公路、G312线和兰新铁路、干武铁路、兰新高铁、兰张三四线等路线组成。

2.“西部陆海”交通主廊道:是国家“西部陆海走廊”在甘肃境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强化南向联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加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廊道。省内能够加强兰州对临夏、定西、甘南、陇南等地区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支撑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省外能够联系西南与东南地区重要城市群,加强西部地区与东盟及其他国家的区域联动和国际合作。包括2条路径:

路径1:兰州—重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方向。从兰州经定西、陇南出省,联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黔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通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主要由G75兰海高速、G7011十天高速、G212线和兰渝铁路、兰渝高铁、兰州至汉中至十堰高铁等路线组成。

路径2:兰州—成都—云南方向。从兰州经临夏、甘南出省,联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滇中城市群,通往缅甸、泰国等国家。主要由G1816乌玛高速、G0611张汶高速、G568线、G213线和兰合铁路、西成铁路等路线组成。

3.“宁甘青”(银川—兰州—西宁)交通主廊道:是国家“京藏走廊”“西部陆海走廊”在甘肃境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联银川、兰州、西宁3个西部省会(首府)城市。向西联系西宁,是兰西城市群交通联系的主要通道;向北经银川、巴彦淖尔,连入国家沿边通道,连接甘其毛都等口岸,是我省与宁夏沿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蒙古国、俄罗斯联系的主要廊道。主要由G6京藏高速、G1816乌玛高速、G109线、G341线、G338线和兰青铁路、包兰铁路、兰新高铁、中兰高铁等路线组成。

六条交通主通道

1.兰州—平凉—庆阳—延安交通主通道:省内沟通连接兰白都市圈与平凉、庆阳等地区;省外经延安联系山西中部城市群,辐射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由G22青兰高速、G70福银高速、S15延平高速、G341线、G309线和陇海铁路、兰州至定西至平凉铁路等路线组成。

2.银川—庆阳/平凉—西安交通主通道:省内联系陇东地区;省外向北经银川联系内蒙古,并通往蒙古国、俄罗斯;向南经西安联系关中平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由G69银百高速、G211线和银西高铁等路线组成。

3.延安—庆阳—平凉—天水—陇南—九寨沟—成都交通主通道:省内贯穿陇东、陇南地区,连接庆阳、平凉、天水、陇南等地区;省外向北经延安联系山西中部城市群,向南经九寨沟联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要由G8513平绵高速、G7011十天高速、S15延平高速、两水至九寨沟高速、G247线、G244线和天平铁路、天陇铁路、平凉至庆阳铁路等路线组成。

4.乌力吉—武金张经济圈—西宁交通主通道:省内连接武威、金昌、张掖等地区;省外向北、向东沟通内蒙古阿拉善盟阿右旗、雅布赖、巴彦淖尔、乌海及以东等地区,连入国家沿边通道,并经乌力吉等口岸通往蒙古国,向南经西宁联系青海、四川、云南等省份,并通往缅甸、泰国等国家。主要由G3017武金高速、S55阿左旗至西宁高速、G0611张汶高速、S17阿右旗至永昌高速、永昌至民乐高速、G307线、G227线、G569线、G570线和金昌至阿右旗铁路等复合式路线组成。

5.策克口岸—酒嘉交通主通道:省内连接酒泉、嘉峪关等地区;省外向北经策克口岸通往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主要由S65酒航高速、G213线和酒额铁路、嘉策铁路等路线组成。

6.马鬃山—敦煌—格尔木交通主通道:省内连接瓜州、敦煌、肃北等地区;向北连接G7京新高速和国家沿边通道(甘肃境内G331、G335),经马鬃山口岸通往蒙古国、俄罗斯,向南经青海、西藏通往尼泊尔、印度等国家。主要由G3011柳格高速、G215线和柳沟至红沙梁至马鬃山铁路、敦煌至格尔木铁路等路线组成。

(三)建设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系统

打造由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场站构成的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加快建设兰州、酒泉—嘉峪关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天水、庆阳、陇南、武威、张掖、敦煌6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争取将天水培育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同步加快白银、定西、临夏、金昌、平凉、甘南6个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构建形成“一心、两翼、多极多点”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格局。推进建设50个左右综合交通枢纽场站。

专栏4: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布局方案

1.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根据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衔接转换要求,构建形成“一心、两翼、多极多点”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格局。

“一心”:依托兰西城市群和兰州都市圈,大力实施交通强省会行动,重点建设以兰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核心,白银、定西、临夏等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支撑的兰白经济圈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集群。争取将兰州打造成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提升兰州国际交通运输服务功能、综合承载力和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两翼”:一是依托河西走廊经济带,重点建设以酒泉—嘉峪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中心,敦煌、武威、张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金昌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支撑的河西走廊综合交通枢纽发展“西翼”。二是依托关中平原城市群和陇东南经济带,重点建设以天水、庆阳、陇南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中心,平凉、甘南等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支撑的陇东南综合交通枢纽发展“东翼”。

“多极多点”:构成“一心”“两翼”的多个全国性、区域性或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2.综合交通枢纽场站。在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布局框架内,结合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重点打造50个左右综合交通枢纽场站。

(四)推进区域交通统筹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交通发展,加快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快速通道建设,提高交通互联互通水平,推进城市快速路、绕城环线和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强化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构建一体化区域交通网。

专栏5:区域交通统筹协调发展重点

1.推进城市群内部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兰西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完善城市群铁路、民航、快速公路网络,构建便捷高效的城际交通网,提升城际客运服务品质。加强城市群内部重要站场、机场的路网连通性,提高城市群交通枢纽体系整体效率和竞争力。推进城市群内交通运输协同发展,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2.推进兰州都市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兰州都市圈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以兰州市主城区为核心,推动与兰州新区、白银、定西、临夏等周边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持续增强兰州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推动兰州都市圈环线和干线网络建设,实现都市圈城际间快速连通。推动城市道路网结构优化,形成级配合理、接入顺畅的路网系统,实现通行车辆快进快出。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建设。

3.推进重点区域交通运输统筹发展。优化陇东南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围绕向西衔接兰州都市圈,向东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向南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以天水、平凉、庆阳、陇南为重要节点的多层次互联互通交通运输网络,提升资源要素综合承载能力。着眼河西走廊整体发展,积极构建河西走廊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强化河西走廊发展能力和辐射水平。加快推进临夏、甘南地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输支撑保障能力。加快推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4.推进黄河流域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提升流域内外快速联通能力,推动航道综合治理和水运建设,促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培育黄河流域交通新业态。

四、重大工程

(一)对外通道畅通工程

在巩固“东出”、促进“北拓”的基础上,重点做好“西进”和“南向”文章,围绕对外通道中的关键线路及节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适应全省对外开放发展新格局。

专栏6:对外通道畅通工程

1.巩固密切联系东中部地区的“东出”通道。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开通城际空中巴士,积极参与“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以旅游、经贸、文化等双向直接往来为导向,开通加密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地区重要城市航线,打造京兰、沪兰和广深兰“空中快线”。谋划推进兰州经平凉、庆阳至延安至北京和兰州至汉中至十堰等高铁项目和G341线、G309线升级改造等公路项目建设。

2.扩展连通北部重点地区的“北拓”通道。沿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等方向,聚焦提升北向通道运能,积极推进嘉策铁路扩能改造、柳沟至红沙梁至马鬃山等铁路建设项目,实施S35景礼高速、G215线、G307线、G213线等公路建设项目,支撑甘肃向北对外开发开放格局。

3.重点打造具有丝绸之路文化特色的“西进”通道。提升兰州、敦煌、嘉峪关国际空港服务能力,拓展嘉峪关、敦煌莫高国际机场客货运输航线,建立一批集客货集散、旅游服务、物流仓储、综合贸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空港产业园。研究推进敦煌至若羌(罗布泊)铁路、阿克塞至拉配泉公路等项目。实施一批国省道、旅游公路建设工程。

4.强化推动快速融入国际陆海贸易的“南向”通道。增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契合互动,织密南向航线网络,强化兰州至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等客运航线。提升省内各机场南向服务能力。加密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货运班列,提高兰渝班列开行频次,稳定开行兰州—钦州港直达班列。积极开行农产品冷链物流班列。加快推进G1816乌玛高速、G0611张汶高速、G8513平绵高速我省境内路段建设,加强通道内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实现内通外畅。积极推动白龙江南向水上通道建设。

(二)互联互通提升工程

围绕“三廊六通道”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按照“综合立体、统筹融合”要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跨方式、跨区域、跨领域统筹融合发展。

专栏7:互联互通提升工程

1.打造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网络

铁路:着力构建以宝兰高铁、兰新高铁、兰张三四线为主轴,中兰、银西、兰合、西成等铁路辐射全域的快速客运网。加快中兰高铁、兰张三四线、天水至陇南等铁路项目建设,推动定西至平凉至庆阳铁路尽快开工,推进宝中等既有普速铁路改造提升,建设大能力铁路货运网,推进实施兰州铁路枢纽优化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发展轨道交通、建设市域(郊)铁路。

公路:加快推进G8513平绵高速武都至九寨沟段、G1816乌玛高速合作至赛尔龙段、G0611张汶高速赛尔龙至郎木寺段、S25庄浪至天水段、S35景泰至礼县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兰州、天水、酒嘉等城市绕城高速公路。积极推进G30连霍高速、G6京藏高速、G22青兰高速等国家高速繁忙路段扩容改造。启动实施一批国省道升级改造、旅游公路和村组道路工程。

水运:积极推进黄河兰州城区段航运建设工程、黄河乌金峡库区及龙湾至南长滩航运建设二期工程、黄河大河家至炳灵电站航运建设工程、黄河干流临夏州流域航道综合整治项目、白龙江文县碧口至罐子沟(甘川界)航运工程等项目建设,支撑和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民航:加快推进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工程,新建临夏、平凉等机场,因地制宜发展临空经济,积极推进低空飞行,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2.打造立体化的综合客运枢纽

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为依托,高标准打造兰州中川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外畅内联的航空枢纽一体化示范工程。以铁路、机场、城市交通为依托,打造兰州西、庆阳、天水等一批综合客运枢纽,提升兰西城市群交通网络运行效率,促进与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间的联系。以敦煌莫高国际机场、高铁站及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敦煌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服务世界旅游文化名城的对外窗口。积极推进不同运输方式主导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在全省范围内重点打造一批开放式、立体化综合客运枢纽。

3.打造无缝衔接的综合货运枢纽

依托以兰州为中心的空港、陆港,打造一批国际性货运枢纽港站,统筹转运、口岸、保税、通关、检验检疫、邮政快递等功能,强化内外联通,提升甘肃省物流中转集散组织作用及辐射能级,为实现周边区域快速接入国际运输网络创造条件。依托机场、铁路、公路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在全省范围内重点打造一批全国性综合货运枢纽港站,将我省建设成为西北地区面向“一带一路”的现代化综合货运枢纽。加快综合货运枢纽多式联运换装设施与集疏运体系建设,提升多式联运效率与物流综合服务水平。

(三)乡村振兴助力工程

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在畅通农村地区对外交通、完善内部路网、优化客运运营组织、发展物流新业态等方面,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专栏8:乡村振兴助力工程

1.畅通农村地区对外交通。完善农村地区对外交通网络,实现与中心城市、机场和旅游景区的有效连通,改善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出行条件。通过支线机场和通用航空机场,实现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沟通联系。

2.完善农村地区内部路网。有效服务和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统筹易地搬迁、自然村(组)撤并等兜底性保障工作,加快推进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通硬化路、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设,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强化农村地区内部通道连接,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建设,有序实施农村联网路和村内主干道。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逐步实现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全覆盖和“零危桥”。

3.优化农村客运运营组织。开放农村客运市场,创新农村客运经营模式,提升农村客运服务质量。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解决好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4.发展农村物流新业态。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节点体系,提升农村物流网络覆盖率。推动邮政物流、农村客运小件快运、电商快递、高原夏菜及农畜产品等冷链物流共同发展。鼓励“互联网+”农村物流新业态发展。

(四)交旅融合发展工程

结合我省自然、人文条件,以旅游公路、旅游航道、运输场站、服务区等建设和优化升级为抓手,深度挖掘交通沿线旅游资源,探索交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实施一批交旅融合发展重大工程,打造“景道互联”“客源互送”“快进慢游”的交通旅游网络。

专栏9:交旅融合发展工程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对旅游发展的支撑,加快建设“快进”“慢游”的综合旅游交通网络,形成交通枢纽—集散中心—旅游景区的旅游集散体系,构筑陆空多元立体、互联互通、绿色智能的现代化旅游综合交通体系。

构建便捷高效的“快进”交通网络。强化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为核心、各支线机场为支撑的直航旅游航班,开通、加密省内机场至国内外主要客源城市的航线航班,形成连接省内外旅游客源地的航空网络。依托兰新高铁、宝兰高铁、中兰高铁、银西高铁、兰张三四线,G30连霍高速、G75兰海高速、G22青兰高速等快速交通网络,研究开行国内主要客源地直达我省的长线动车、动卧、旅游专列,实现游客远距离快速进出目的地。优化交通枢纽与城市、景区的交通衔接,提升快速转换效率。

构建优质体验的“慢游”交通网络。实施“生态公路”“景观廊道”打造工程,推进绿色公路、旅游风景道发展,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于一体的“慢游”交通网络。建设集服务功能与景致观览于一体的停车观景平台,形成一批交通旅游景观廊道。依托重点文化和旅游景区、风景廊道、重要交通节点,建设房车营地和交通驿站,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服务区。依托黄河、白龙江等重要通航河流发展水上观光旅游。打造通用航空机场网络,推动景区景点之间实现低空串飞,培育低空旅游产品。

(五)交通产业拓展工程

聚焦交通沿线资源开发、空间场地资源开发、资源后市场开发,在通道经济、枢纽经济、高铁经济、路衍经济产业集群等方面,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专栏10:交通产业拓展工程

1.发展通道经济。围绕枢纽场站、服务区、公路出入口及其毗邻区,建设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公路港等物流基地,将“交通通道”转化为“物流通道”。依托民航、高铁、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和建设,促进交通沿线新城新区、产业基地等优化整合,助力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培育发展。

2.发展枢纽经济。依托综合货运枢纽建设供应链服务中心,打造开放、安全、稳定的物流供应链体系,促进产业链集群发展。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依托,推动枢纽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培育发展空港、陆港枢纽经济,推进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3.发展高铁经济。发挥高速铁路网对经济要素、时空资源的高效配置功能,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协同提升和城镇空间有效拓展。通过高速铁路快速连接中心城市、周边城镇,优化经济要素配置,促进集聚发展、互补发展和协调发展。推进枢纽与周边区域一体开发建设,合理布局商贸服务、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关联产业,打造城市新商圈和活力增长点。

4.发展路衍经济。充分发挥交通聚集经济要素和促进产业融合的纽带作用,聚焦铁路、公路、水路路衍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推动交通运输与其他关联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打造路衍经济产业集群,推动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充电桩、加氢站等新能源终端设施网络布局。推动省内沥青、砂石料及固废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高速公路“开口子”等服务功能拓展工程,带动沿线物流、旅游客流、资源开发等经济活动。建设科技创新、野外观测、交通设施、钢桥制造、预制构件等产业园区,推动交通行业全产业链发展。聚合优势农业产业资源,形成农村公路与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电商物流等融合发展新模式。积极探索路域广告经营开发新模式。

(六)数字交通创新工程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提升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在推动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推动公众出行服务智慧化等方面,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专栏11:数字交通创新工程

1.推动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新技术赋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加强既有交通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以交通网为基础,布局全方位交通感知网络,实现全省重点路段、隧道、桥梁、互通枢纽等区域的交通感知网络全覆盖。推动环兰智慧路网、“5G+智慧公路”等项目落地,建设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设施。通过加快交通物联网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共享、运维的标准规范建设,促进不同感知网络的融合互通,实现各类物联感知数据共享使用。构建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字化模型,实现路网可视化管理。

2.完善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结合5G商用部署,统筹利用物联网、车联网、光纤网等推进交通运输通信网络创新升级。通过归集行业数据资源,推进数据交换共享,深入开展大数据分析应用,建成全省统一的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加快推进我省交通运输大数据共享及智能决策平台建设,推进跨地域、跨方式交通运输信息互联互通,构建全方位的交通大数据中枢,形成全省层次分明的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

3.推动公众出行服务智慧化。建设一站式全域出行服务预定与支付平台,推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大交通与城市交通之间、运输与旅游交通之间统筹联网售票。着力打造集交通出行、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等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高效的出行即服务(MaaS)。拓展ETC在停车场、加油站、服务区应用。

(七)交通文明培育工程

加强交通行业文化建设。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价值观融入交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继承优秀交通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两路”精神、新时代铁路精神和“八棵树”精神,加快实施交通文化创建工程,加大先进典型培养力度,着力优化配置交通运输文化资源,发挥交通运输文化品牌效应,把交通文化设施、文化项目、文化产品打造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全面提升甘肃交通运输“软实力”。

加强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聚焦创新型人才和高精尖人才,大力培养使用交通运输行业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团队。依托大学、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等平台,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劳动者大军。

全方位提升交通参与者的文明素养。深入开展交通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培育交通法治文化,营造交通领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加强交通法治理念宣传,提倡安全、绿色、文明出行理念,提升全体交通参与者的规则意识、诚信意识和道德意识,引导形成全社会支持交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全过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发展中的作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水平,为实现本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提供根本保证。

(二)组织协调保障

坚持法治引领,深入推进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持续深化全省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我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工作机制,加强规划纲要实施组织保障体系建设。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推动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协同建设。自然资源、住建、生态环境等部门要细化完善用地、城乡建设、环保等配套政策及标准规范。各市(州)交通强国领导小组要全力组织推进本地区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

(三)资源支撑保障

做好交通运输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落实,完善动态调整管理机制。统筹考虑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三区三线”管控要求,做好交通基础设施用地保障及通道、枢纽等重大设施和重要项目的空间预控,规划战略性空间储备用地。促进交通运输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通道资源共享、桥隧共建、综合交通枢纽综合开发,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资金投入保障

统筹使用各类资金,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落实交通运输领域省、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压实省、市、县各级政府推进交通发展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投入保障制度,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完善与项目资金需求和期限相匹配的长期资金筹措渠道,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依法合规为交通发展市场化提供融资,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养护运营,为规划纲要实施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构建形成效益增长与风险防控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机制,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五)实施管理保障

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区域发展、流域等相关规划的衔接,与城乡建设发展的统筹。加强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与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及时动态调整优化目标任务,确保规划纲要目标如期保质保量实现。重大事项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责任编辑:邵慧)


    Baidu
    map